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
- • 《抑郁的力量》观点:
- • 意志力和忍耐力极强的人患抑郁症风险越高 (因头脑控制力强,忽略内心和身体)。
- • 长期被压迫的内心和身体对头脑“独裁统治”忍无可忍,决定“罢工”,导致抑郁。
- • 著名心理医生的15条精辟言论 (部分):
- • "不要脸不要命,便能摆脱一切心理疾病。" (焦虑源于渴望掌控,抑郁源于追求成功等)
- • 失眠源于执着于安稳入睡,顺其自然。
- • 易怒是内心不满的宣泄,放下计较。
- • 拖延是对任务难度的恐惧,分解目标立即行动。
- • 自卑是用他人优势对比自己不足,专注自身成长。
- • 永远不要害怕尴尬和丢脸 (6点建议): 少点内心戏、不要害怕尴尬 (培养丢脸勇气)、训练对视勇气、“一次性社交”心态、敢于“不被喜欢”、不要害怕别人注意自己。
- • 如何度过人生中的迷茫期 (14点建议):
- • 聚焦生活工作、不被网络透支精力、学会拒绝、胡思乱想时读书、看纪录片、定期断舍离、抛弃无用社交、正常作息、运动、旧物改造、发现身边快乐、持续自我增值、每次只做一件事、学会复盘。
- • 彻底消除内心焦虑的方法:
- • 担心的大部分事情不会发生。
- • 绝大部分困难只是暂时的。
- • 焦虑不能改变结果,行动才会。
- • 不要把100%精力投入工作,留20%给热爱。
- • 人不需要太懂事,“想办法”守恒定律。
- • 冷知识缓解压力 (拥抱、锻炼、读书、运动、打盹)。
- • 去听喜欢的歌,拍想拍的照片,吃喜欢的甜点。
- • 真正的强大是接受。
- • 内核不稳时,停止追逐,聚焦自我。
- • 不要太关注周围,活在当下。
- • 情绪调节方法 (11种情绪及对应方法):
- • 压力 (皮质醇): 外出散步、户外跑步、沐浴、听音乐等。
- • 疼痛 (内啡肽): 高强度短暂运动、吃新鲜水果。
- • 疲惫 (多巴胺): 设定小目标行动。
- • 悲伤 (血清素): 户外晒太阳。
- • 愤怒 (血清素): 正念练习。
- • 失眠 (褪黑激素): 深呼吸。
- • 内耗 (自我觉察): 冥想。
- • 焦虑的人的共性: 怕丢脸,过于追求完美。应接受不完美,勇敢向前。
- • 感觉自己身上没能量了怎么办: 少说话,多休息。
- • 心理学效应:
- • 巴纳姆效应: 人们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性格预测。
- • 三明治效应: 把批评夹在表扬中更易接受。
- • 前景理论效应: 谈判时分散收益,集中损失。
- • 杜宁克鲁格效应: 能力不强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能力 ("越差越牛逼,越强越谦虚")。
- • 留面子效应: 先提大请求被拒后,小请求更易被接受 (鲁迅开窗比喻)。
- • 情绪劳动: 没有义务向任何人提供免费的情绪劳动。谁更忍受不了沉默、尴尬、冲突,谁就注定被剥削。解释和圆场是下位者做的事。
- • 不要同情任何人 (莫言《晚熟的人》): 同情谁,就会自动背负谁的命运。所有伤害你的人都是故意的。
- • 和周围人搞好关系的秘诀 (莫言《晚熟的人》): 不分享喜悦,不炫耀成功,不说是道非,不假装聪明。
- • 不要因为生气而说刻薄的话。
- • 如何与社会底层的人打交道: 财不外露,绝不交心,适度强硬,永不同情。
- • 快乐 (幸福) 的时候请不要做出承诺。生气的时候请不要做出任何回应。难过的时候请不要做出决定。
- •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(克里希那穆提)。
- • “终活” (日本): 60岁后的人生规划,如集中财产、处理物品、搬家、安排后事。